四川省双流艺体中学“厉行节俭 反对浪费”系列活动(三)
“一粥一饭,当念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节约是中华传统美德。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家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更是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的一件大事。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事在全民、人人有责。
然而,在我们的学校中,粮食、水、电、纸张等浪费现象时有发生,追求名牌、追求享受、过度消费等现象屡见不鲜。“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为此,四川省双流艺体中学特发起本次活动,倡导全校师生爱惜资源、杜绝浪费、传承传统美德、引领文明新风。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与文明握手,同陋习告别,倡导文明行为、创建文明食堂,共建文明校园,为营造良好的社会餐饮勤俭节约氛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征文类
勤俭节约
高2021届3班 张浩
习近平主席曾多次强调过勤俭节约,我们也从小受到教育要勤俭节约。就好像司空见惯一般,勤俭节约四个大字,总会出现在课堂,横幅,书本上。或许我们经常接受着勤俭节约的思想,但我们需要足够的了解才能做到它。
勤俭节约是一种传统美德。
春秋时代,鲁国的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他一生简朴,总是素衣素食,仲孙不解,便劝他把自己装扮的贵重一些,把家里装饰的华丽一点。而季文子却回答:“我们国家还有人吃着难以下咽的粗粮,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还有人正挨饿受冻,我怎么好意思给自己添置家产,让自己衣冠华丽呢?”仲孙听了之后,便开始效仿季文子,后来在季文子的倡导下,鲁国朝野出现了简朴的风气,并一直为后人所传颂。
季文子做到了勤俭节约,这使得他受人爱戴,他的名字也随着勤俭节约一直流传到了现在,我们更应该让他的名字继续流传下去。
勤俭节约是一种优良风气。
有这样一句话: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虽说只是一句笑谈,却也能体现出丰田企业的成功,然而在这样一个成功的大公司背后,却是勤俭节约:在成本管理上从一点一滴做起,劳保手套破了要一只一只的换,办公纸用了正面还要用反面,厕所的水箱里放一块砖用来节水。正是这种优良的风气,在丰田公司内部流行。不难想象丰田的成功背后会有勤俭节约的影子。
勤俭节约是一种行为习惯。
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和水资源数以亿计,可浪费掉的食物和水并不能给予需要的人需要的帮助。但我们可以在平时,在每一天,在每一次开关水龙头时,在点餐时斟酌自己的食量,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小事。或许我们不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侥幸。作为平凡的家庭我们并不能为扶贫赈灾提供太多帮助,但我们可以约束自己,让勤俭化为一种习惯。如果我们都能做到,这一份绵薄之力也将汇聚为大江。
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有很多,但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当我们需要传统文化的思想时,我们就需要去其糟粕,留下精华。而勤俭节约则是我们需要留下来并继续传承的优秀文化。
勤由心,俭养德
高2021届3班 张勇
徘徊于悠悠的历史长河,品读那过往的故事,我们不难在这其中发现,智者无时不在对我们提醒,同我们证明,节约的可贵,勤俭的无价。从孔丘的“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宁固。”到毛泽东的“厉行节俭,勤俭建国。”从《朱子家训》到曾国潘家训,都在警示着后人,切不可将俭之德给遗弃!
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览历史,故事数不胜数。歌太宗李世民,乘轻骑,住寒屋,以节俭为治国之本,休养生息,方成天下为一家的繁荣昌盛,贞观之治流芳百世;批玄宗,醉于美色,花天酒地,而至安史之乱,大唐盛世就此成绝唱;颂隋文帝杨坚,穿布衣,着补丁,心守节俭,方创辉煌的开皇之治,为后人借鉴;判隋炀帝杨广,好大喜功,频发战争,滥用民力,穷奢极欲,使人心叛离,终被叛军所杀……而这一切的一切,归根结底,只为二字“节俭”。
观如今,随着生活条件的慢慢改善,人们却渐渐将“节俭”给遗忘。在目睹了一次次奢华至极的天价酒宴以及那高档餐馆后的残羹剩饭,在亲身经历了一次次诱人心动的国际大牌活动和那大街上衣衫褴褛的身影,节俭已经被奢靡的欲望所打破,渐渐所被替代,变得苍白无力,失了光彩,不再显得珍贵。君不见,攀比之心日益增长,超越现实;又不见,铺张浪费成日常,追求包装;还不觉,一掷千金为摆富,已成畸态。这些现象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君子已成书中故事,“商人”,“大富”已是主角……
但是勤俭节约不是一毛不拔的“小气”,不是寒酸的刻薄,不是让每个人都去过苦日子,而是个人的内心祈求,自我净化。以“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为口号的丰田公司,在资金上的管理从一点一滴做起,清洁工的手套破损了要一只一只的换,一张纸的正面用完了反面还要接着用,厕所的水箱里要放上一块砖来节约用水……香港首富李嘉诚愿意用花数亿来做公益,修寺庙,却在生活中对自己出乎意料的“节俭”,戴着1000元不到的手表,一身西装要穿几年,不让自己体会“有钱人的生活”……可以说,节俭所节约下来的,不仅是物质钱财,更是精神上的财富!
而培养勤俭的习惯,有利于培养我们的美德,让我们在这浑浊的尘世中寻求精神上的净化,促进我们拥有更为完整,崇高的思想境界,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简朴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使自己心灵澄澈的清洁剂”。
勤俭节约是一种精神,发自于内心,充实于灵魂;是一种美德,如甘露法水,让贫瘠、干枯的土地长出美丽、富裕的花朵;似春风雨露,让肥沃、富饶的土地结出智慧、灵性的果实……我们不应让它没落,而应将它发扬传承!
节约花开 葳蕤不败
双流艺体中学 高2022届5班 沈婉婷
盼节约花开,葳蕤不败。遇见所有的狂风暴雨,也遇见所有温柔。
——题记
2020,原是喜庆的数字,却仿佛凛冬已至,从未预料它如此冰冷、绝情、刺人心。狂风暴雨般的灾难蜂拥而至。这太平盛世的结界接二连三地出现裂痕,疫情、蝗灾、山火、极端气候先后对粮食狠下重手,生存从未显得弥足珍贵。第一次,深刻感受到全球如此动荡不安;第一次,开始倾心于全球温饱问题;第一次,开始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艰辛。
一粒米的诞生,一般情况下,农民从种植早稻到作物成熟,都需要90- -125天,整地、育苗、插秧、除虫、施肥、灌溉,再到收获。我们碗里的每一粒米,都是阳光雨露,都是欣欣汗水,都是无数昼夜交替悉心栽培的作品。每一粒粮食的背后,都凝聚着种植者春夏秋冬的付出与守望,都对应着饥饿与生死,它如何不值得被珍视?
从2020年初开始,粮食安全问题就牵动着全球的心。早在春耕备耕阶段,农资的供应、配送、价格,物流的通畅等受到疫情的影响,农时不等人,全国上下展开保春耕战疫情工作。后来夏季的暴雨,九月的台风,十月的大雪更是将农作物整得零零散散,耕种者的心整整一年 紧跟着飘飘荡荡,再也落不下来。我们本以为我们能以汤沃雪般解决这一切,但我们不是能力挽狂澜的斗士,振臂一呼而风暴骤止;我们也不是傲于苍穹的神灵,一声令下而粮食满民。现实反馈给我们的只能是难以胜数的泔水桶和各地的粮食紧缺问题。
野稗未能覆繁花,节俭之行俯拾即是。
虽然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奔波在物质匮乏的最前线,去献上我们的物资援助,但是我们却可以用我们最实际的行动与最真挚的态度送上微弱的萤火之光,与其他光斑最终汇成一盏足以照亮世界的灯。不挑食,不浪费一粥一饭,每次吃饭时践行“光盘行动”,我们应把勤俭节约落实到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粒粮食做起,让勤俭节约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平淡的生活不过如此,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我们终其一生,能学会:“认真吃饭,用心生活,脱于纸醉金迷,在节俭中修身养性”已是赢家。
节俭之意
高2022届5班吴佩雯
在灰蒙白色的天空中,我看见一滴眼泪缓缓落下,透着悲伤,仿佛是天使落下的一滴泪水,周围万物都在哭泣,远方那片金色的稻田,失去了原有的灿烂。
穿过大街小巷,我总能看见垃圾堆处常常有垃圾车运来的本市各学校的剩菜剩饭,那是一股很难闻的饭馊味儿,路过那儿的行人与我一样,都捂住口鼻,步履匆匆地路过这个肮脏之地。
每次父母带我出去与朋友们聚会,最后离开时,那饭桌上点的一样样菜品,除了他们最爱吃的那几样被解决得只剩下料底,其余的菜几乎都没怎么动过。也许正是我们没有在乎这些微不足道的小细节,才导致了这样的铺张浪费行为。
“粒粒皆辛苦”绝不是空穴来风,农民伯伯在现实生活中为种植水稻付出的汗水,有良心的人应该都能体恤这其中的辛苦。然而作为一直生活在幸福田园下的大多数人,看见的仅仅只是丰收时节风吹麦香的美好与田野中金色稻禾伴着蛙鸣声微微摆动的身影,这一幕幕美好的景象就是秋姑娘用相机定格的最美画面。
但是凡事都讲究先苦后甜,如果没有农民伯伯每日的风吹日晒,在狂风暴雨中挥洒辛苦的汗水,也许就没有晶莹剔透的白米饭出现在餐桌上,饭碗中。一粒粒香甜可口的白米饭使得劳动者们进行了整天的劳动后的精疲力尽烟消云散。在我们眼中,如果说露水是清晨最可爱的身影,那么白米饭就是黄昏时分最美的存在。
当我们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细细品味一碗香甜的米饭时,便可深知其重要意义的所在,此时的它在我眼中,是珍贵的存在,它们就像一颗颗钻石一样,在平平无奇的生活里默默绽放耀眼光芒。
深入半夜,窗外田野里的麦穗已经入睡,它们等待着农民伯伯的播种,灌溉,期待着能长出最美好的模样,入口的清香,沁人心脾。飘入诗篇的某个章节句段里,载入人类上下五千年的不朽历史中,系在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的彩色丝巾上,飞往世界各地传播着勤俭节约,杜绝浪费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我愿化作一位纯洁的天使,飞入每一个人的心灵,用爱净化人类的心灵,将“节俭”二字刻入人们的骨髓中,流进人们的血液中,让每一个人的眼里浮现出农民伯伯辛勤耕种的画面,用爱去净化人心,用行动去创造每一个奇迹的发生。
心为鹅羽,飞满天际,若愿灵洁,节俭为先。
浪费可耻,节俭光荣
高2022届10班 柯力菲
古人云:“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古时物力不发达、或是稀缺的时候,应该珍惜所有通过劳动换取的、来之不易的宝贵资源。这是古人深刻的思考得来的智慧,更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优秀文化价值。
如果物质资源不稀缺了,人人都可以享有充裕的物资资源时,这样的节俭品德是否就不需要了呢?答案是当然否认的。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虽说不是每个人都有那样清平安乐、节俭恬淡的生活。但节俭,仍旧保存着它高尚的道理。生活在这样一个经济条件优越、物质资源充足的快节奏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变得越来越繁忙和匆促。铺张浪费的情况也更是数不胜数。作为学生的我有时候去一些宴席吃饭,叔叔阿姨们总会讲究所谓的“排场”,每一张桌子上都会订购各色各样琳琅满目的美食,虽说场面上的人们欢声笑语,看起来风光无限,却总会剩下许多宾客们根本吃不下的剩饭剩菜。他们确实不会缺这个钱,但也让这宝贵的粮食资源在你来我往的酒肉朋友上变成剩菜,甚至腐烂的脏水脏污。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没有任何一粒米,是从超市里轻而易举变出来的;也没有任何一棵菜,不会经过农民们辛苦勤恳、日复一日地耕耘。同学们总说学习的苦,谁能看见在遥远的田园,农民艰辛地劳作,面朝黄土背朝天。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的食物绝不是理所当然就各式各样地摆在了眼前,所有劳动人民的辛苦付出,一个程序都不会少。买来的东西不能因为经济条件良好就随意浪费,人们辛苦的付出也不能在购买者的浪费里丢了原本的价值。浪费当然可耻,这样的行为,不论贫富、不论身份,这是道德和修养的问题,来源于自我本身的价值观。节俭高尚,一个人珍惜物质也代表着珍惜生活、热爱生命。精神和品质不是钱可以买来的,一个人的光荣与卑劣也不会由自身的经济条件而决定,只有一颗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心,才会让一个心智全面的人坦然无畏地走下去。
浪费可耻,节俭光荣。珍惜身边的物资资源,会比任意地浪费它更令人尊敬。
勤俭节约
汉武帝廉洁爱民,造就文景之治,吴隐之清正节俭,朱元璋约法三章,只许四菜一汤。
勤俭节约,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从小我便是温室中的花朵,衣来顺手,饭来张口,即便知道些雷锋,焦裕禄的精神,但也只是懵懂的印象,并没有在我的脑海里印下深刻的烙印。
懂事以后,我了解了古今许许多多的名人典故。毛主席生前用过的一百多件生活用品中,有一间穿过二十多年,已经补过七十三次的睡衣,身边的同志多次提出给他换件新的,他都执意不肯,直到逝世的前夕。他那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美德,让我明白了,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以勤俭节约为荣。
到后来,我了解了日本这个渺小而又力量强大的国家,对于节约能源,日本是精打细算的,在衣着方面,日本环境省从2005年就提倡夏天穿便装,男士不打领带,女性放弃裙子该穿裤子等等。这样,夏天可将设定的温度从原来的二十六摄氏度调到二十八摄氏度,秋冬可调到二十摄氏度。在饮食方面,日本人总结了一整套从购买,保存到烹饪再到废弃各个环节详尽的节能窍门。在购买实物环节,提倡消费者购买应季蔬菜和水果,因为生产反季节的蔬菜往往会消费更多能源。我从中看到,为节约能源,日本人可以说是绞尽脑汁的计算。而我国却存在严重的能源浪费。
节约不单是在口头,笔尖上的功夫,他更是要落实到实际,落实到细微处。随着人类社会不断的发展,物质生活也日益丰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变化,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电视纪录片毛泽东有这样一个镜头,毛泽东的保健医生拿起一条毛泽东生前用的毛巾毯,上面满是补丁。他曾说:“一条毛巾我换的起,当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精神丢不起”
故人言:“俭则足用,俭则寡求,俭则可以成家,俭则可以立身”我们要学习并继承这种传统美德,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我是一粒米
高2023届8班 仲夏
我是一粒米,我从土里来。
我醒了,被旁边与我一样的伙伴唤醒了,它们在风里微微晃动着,洋溢着幸福的滋味,我也感叹道:“阳光真温暖!”我看见一只灰白的蝴蝶,尽管它的外表不那么鲜艳动人,但我深深地被它们的舞姿所吸引,我的目光追随着它,直到它消失在我视线的尽头。
“快听,是什么声音?”伙伴们的喧闹声戛然而止,我紧张的闭上了双眼,低着头,当我想尝试把眼睛睁开时,看到的是一双破旧的拖鞋和一双粗糙的脚。随着我的好奇心,我一点一点的把目光抬高了,瘦弱的身子,细小的骨干呈现在我的眼前。到底是谁?才有着这样瘦小的身子。当我再抬头看看,被眼前的一幕吓到了:黝黑的脸上长满了沟壑一样的皱纹,眉毛像树丛一样杂然相长。太阳暴晒着,以至于我看不清他脸上的其他部位,但我看到几滴反光的珠子划过他的脸颊,流过他的下巴,掉到我身上。沉思着,原来他就是培育我生长长大的那个人!我感激的望着他,直到他迈着沉重的步伐走了,走了。他这样日复一日,用矮小的身子扛起的是锄头,更是千万万人民的希望!
不远处传来的一阵朗朗读书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映入我眼帘的是一个可爱的孩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坐在田埂上,嘴里念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他用稚嫩的童声,念出了对粮食的珍惜与渴望。
春暖花开,他挽起裤脚挽起衣袖,用龟裂的双手把秧苗插进秧田里,使我有了浓浓的归属感;烈日炎炎,他裸着身子戴上草帽,用淋漓的汗水,浇灌快要干涸的土地,使我变得肥嫩不再干枯;硕果累累,经历了漫长的等待,终于又扛起铁锄,承载着收获的喜悦,收割我和我的伙伴。他辛苦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孕育我,才使我茁壮成长!
在他的陪伴下,我成为了一粒真正的米,也被分到了优质大米一类。有着一粒米的使命,我开始了我的旅程。我被现代化的机器打包的紧紧的,慢慢的,我的空间越来越小,像是不能呼吸,被装进车里,我知道我的旅程开始了。这是我第一次踏进城市,我从车里仅有的一点空隙看到了外面,这里有着灯火通明又繁华的街道和嘈杂喧闹的人声,但好像少了农村里的那份质朴。
一个年轻的阿姨买了我,突然我感觉浑身变轻松了,我知道我被从真空的袋子里拆开了。我进了一个小碗,我在上升,我被倒下,我被冲洗,我感觉我开始发热,我被煮熟了。经历了那么多,我一定要完成那人和我的心愿。
我在一个青春少女的碗里,她看看我,又看看菜,好像没那么有食欲,聆听着她们一家人的交谈,我静静地躺在碗里,我开始慌了,开始变得焦虑和不安,我哭了,我好像没有完成那老农民的愿望,更没有完成我自己的心愿,我是用他们的血汗换来的啊!
我被倒进了垃圾桶。在那里面我洁白的身体被沾染上了油渍,多种元素的味道夹杂在一起变成了一种恶臭……
我突然迷茫了自己的价值,我是一粒米,不知向何去……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姚露阳 高2023届11班
“君不见粮食之泪盘上来,奔流到槽不复回。
——题记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爷爷一字一句地教我读着。
“爷爷,为什么碗里的饭都是辛苦得来的呢?超市里面不是有很多米卖吗?”爷爷一点儿也不恼,耐心道:“这超市里面的米呀,也是人在春天播下秧苗,悉心照料,看看有没有小青虫啃噬了秧苗的叶子呢,需不需要打一点杀虫剂,缺水的时候往田里注水,这样啊,在水分充足,阳光照射饱满的情况下,秧苗才能长高,大概在8月底的时候,麦穗耷拉着脑袋,细看上面有许许多多饱满的小金子,这样啊农民伯伯冒着烈日,下田把成熟的水稻割下来,再拿到机器里面去脱粒,然后人工担运去一个干燥的大坝晾晒,等水分渐渐蒸发在秋风中,再一袋袋卖给加工厂,加工厂进行脱壳,真空包装等处理,这才有看似平凡的大米啊。”“啊,这样的啊,那我以后再也不能浪费粮食了。幼小的我似若有所思。
老家乐山有一个“唬小孩”的说法,如果谁碗里有剩饭,那剩饭就会变成你脸上的斑,剩多少长多少。在我小时候,每每听到这样说都会被吓得把饭刨干净,生怕会变成斑,毕竟,小女孩哪有想变丑的呐。现在看来,那都是老一辈希望我们从小养成一个好习惯,不随便浪费粮食,才编出的一个吓人说法。“爷爷,你脸上这么多斑,是不是因为小时候每次都剩很多饭呢?”已经长大的我在爷爷身旁说。“你这小鬼头,爷爷这是老年斑,很多老年人都会长,再说啊,爷爷那个年代,有饭都不错了,哪里还会去剩饭。”听完我的玩笑话,爷爷陷入了回忆的长廊,沉默在我们中间徘徊了许久,忽然,爷爷似乎从睡梦中苏醒一般,满脸沧桑道:“爷爷经历过那个最暗无天日的年代,1960的大饥荒,也叫过粮食关,那个时候啊,才是真正的啃过树皮,你奶奶到处去挖野菜,可是那里有那么多呢,虽然到处都是山,可中国人那么多,漫山遍野望过去,连草根都被人挖走了。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吃观音土,一种白色的泥土,可以吃,不是常见的那种褐色,但它也有个弊端,吃了过后虽然会让你觉得比较饱,但是不能消化,影响人正常的新陈代谢,最后致死。现在说的“穷的吃土”完全不是和六零年一个概念。”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让粮食再留下一滴眼泪!
让它回家
高一(11班)张婧怡、林睿希(改)
我出生在一个艳阳的午后。他把泥掰碎,放在一个干燥的瓷杯里。用水勾兑成出泥浆,捏成满月的形状。他将我放置在一尘不染的木架上,等风把我体内的水分吸干。经过7天1280度的还原烧成。他赐予我生命用彩釉一笔一画勾勒出我的轮廓。他告诉我我有一个很温暖的名字。
“阿盘”
我已经好久没有看见过他。他们说我出生就是要注定离开他。缔造者与我们从来都是美丽的邂逅。木架又挂起了水帘,兄长说那是雨。我问他雨是什么,他说等我到了人间便知道了。我便日日盼夜夜念,兄长口中的烟火人间到底长什么样。
我是在水帘中离开他的。他亲手把我装进那个黑箱子里,胡子大叔将我搬上卡车,我好像正在向梦里的人间出发。空气变得燥热起来,耳边充斥鸣笛声。我被大叔搬下车交代了另一个男人手里。男人摸了摸我上头姐妹的脸,夸她成色不错。喜滋滋的拿起那沓钞票塞给胡总大叔。胡子大叔的小心翼翼的数着。“1,2,3……20——好家伙,没问题!合作愉快哈哈哈”原来人类的快乐这么简单吗?
胡子大叔离开了。男人把我们抱了进去。“呲——”锋利的刀口划开严实的胶带,我终于完完整整的看到了这个世界。白色的砖片白色的衣服白色的柜壁。是白色的人间!我从男人口中得知这个地方叫后厨。
起初我是没有事干的。我唯一的消遣就是看着那群白围裙的人拿着勺哥铲啊铲啊铲个不停。我上头的姐妹一个个离开了,离开就再也没有回来过。很快就轮到了我。女人给我抹上泡泡,在把我丢进水帘。在我身上擦啊擦啊。直到我的脸亮到反光,她夸我是个漂亮的小孩。心满意足的递给白围裙。白围裙把滚烫的牛排倒扣在我脸上。又用胡萝卜花枝招展的乱打扮了一番。几经折腾,终于他的火眼金睛挑不出瑕疵了。我又被转交给黑色西装的帅气哥哥,他把我送到一个女人面前。
女人长的很漂亮,精致奢华的项链衬的她熠熠生辉。她抿了抿高脚杯里的红酒,优雅的拿起刀叉准备品尝一番美味。她吃的慢条斯理,像20世纪油画里走出的王宫贵族。德彪西的月光将氛围撕裂开,不合时宜的打破了这份宁静。她拿起那块冰冷的像砖头一样的东西。说了几句话,急匆匆的去前台将钞票交给女人。女人看了我一眼,又看了看手中的钞票。她叹了口气,似乎把要说的吞回肚子里。
那个西装小哥见怪不怪的把我送进后厨,那份牛排不再滚烫。它就沉寂地压在我脸上。它会去哪?
那个制作它的白围裙好不手软的将他倒进了垃圾桶,肮脏恶臭的垃圾堆里。我也不免磕碰到了那肮脏的边缘。女人又把我扔进水帘里,给我打上泡泡,搓的我生痛。我终于在那角落见到了失踪已久的姐妹们。
“你们还好吗?”
没人回答我。他们都闭着眼。
“我们很累。抱歉没办法回答你的问题”
他们真奇怪。终于,往往复复。我像他们一样,干干净净出去一身疲倦的回来。
他们人类好像违约了。
“阿盘。你得出去工作了。”
“什么是工作”
“就是每天帮人类把需要补充的物质的运出去。等他们将它食尽。你便可以回家了。漂亮的小孩都喜欢乐于助人。不会把阿盘压成驼背的哦。”
后来青砖白瓦变成了高楼大厦,粗谷杂粮成了海味鲜珍。好像没人在记得那年和阿盘的约定是让它乐于助人,一身轻松的回家。
勤俭兴国
高一13班赖思艺
历贤先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题记
自古以来,历史上兴盛长久的朝代,社会风气是提倡勤俭节约,而当皇帝以及其王公贵族开始奢侈浪费,贪图享乐,贪污腐败的时候,他们的王朝便快速的走向破败,最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所以国家的兴盛来源于勤俭,衰败来源于奢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得到快速提升,人们从愁吃穿,到钱袋鼓了,到现在的小康社会,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也创造了世界奇迹——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这些都归功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可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大肆浪费:为了自己所谓的面子,即便浪费粮食,也要用多余的饭菜来撑起自己的门面,忘记了从小就熟知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为了自己在别人面前抬头,即使家庭经济状况不好,但也能服也不眨地买下当前最流行的手机,服饰,大牌;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为了自己的方便,即使公益广告中多次强调少用一次性用品,也懒于自己带餐具和布置的购物袋。
有人说:节约既不能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舒坦,也不能让生活变样,相反,浪费一点,不会对家庭有任何不利,还能让家人更加享受生活。
可是我们不知道中国至全世界还有多少人挣扎在温饱线上,多少人死于饥饿,不仅如此,世界能源正在慢慢枯竭,地球中有一天会将我们抛弃。
古人云: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纵观历史,从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衰于奢靡,只有经历过艰苦奋斗,才会明了勤俭的意义。
勤俭作为一种美德,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作为一种治国方针,更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大力提倡,培养勤俭节约的习惯,坚持从我做起,不仅为了一个小家,也要为我们的国家能更加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