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梁静茹唱的《宁夏》,背后的故事很暖

2021-10-19 11:23:13 xiaotuanwei 338


电视剧《山海情》的拍摄地点在宁夏南部六盘山脉深处的西海固地区——一个有着“苦瘠甲天下”之称的地方。它曾是国家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年平均蒸发水量是降水量的10倍、年平均气温仅5℃……恶劣的自然环境让西海固在1972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定义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天上没只鸟”,这曾是那里的真实写照。即便风沙漫天,也要逆风而上,也要笑得灿烂。

淳朴的孩子,清澈的歌曲

2002年中国网通启动“扶贫先扶智”计划,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的王民中学。音乐人李正帆受邀,为整件活动写一首主题曲,他一路舟车颠簸到王民中学。“这个地方真穷!”,这是李正帆到王民中学时的第一印象。他形容每个学生上学要花两个半小时,放学也是两个半小时。住校的四十个小朋友,挤在不大的空间,每个人都膝盖顶着膝盖侧着睡,夜半连翻个身都难。

有两个上海复旦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志愿到那里当老师,每天得在上课前花半小时下山,挑水给学生喝。老师以两个大碟子装水,利用太阳能烧水,再加上两个馍馍,为每个学生提供一天的食粮。李正帆与校长聊天时百感交集,一位小朋友拿着一个用当地砖头刻下的“传国玉玺”印章,很有精神地说:“老师这送给你!”这枚印章,被老师视为自己与宁夏小朋友间联系感情的物件。短短两天的访问行程即将结束,在与小朋友分别之际,正帆老师即兴写下“宁静的夏天,天空中繁星点点……”。

如今,西海固地区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变化离不开教育的进步。《山海情》中的“白校长”教书育人,要将孩子们教育成一个个堂堂正正的人,面对困难不退缩。

在现实中,20多年来,一批又一批援宁支教的复旦“白老师”扎根黄土地、献身西部教育事业。他们带着信念而来,前赴后继种下希望的种子。

被复旦22年接力支教改变的王民中学

李佳美,是复旦第三届研支团成员,担任王民中学副校长,“平日里自己挑水,凭着感觉做饭”。

开学时,她倡导开了一个家长会。开会时,她提出要把王民中学建成“三心级”的学校,即让教师用心、让家长放心、让孩子开心。教学之余,她深入基层一线入户家访,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让家长更加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作为支教队员的她被当地老乡亲切地称为“研究生老师”。曾经不愿让孩子到学校的家长,现如今都说:“只要娃愿意读,肯定要让他读上去”;一位西吉县的老校长说:“研究生老师们来的这十几年,学生们更爱干净了”……王萍,是复旦大学第9届研支团在西吉县将台中学分队队员倪丹成、王子文的学生。从西吉考出大山的王萍,从宁夏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毅然决定报名“特岗教师”项目,想要回到家乡、深入农村一线当一名人民教师。2018年,王萍分配到王民中学任教。

她难掩激动之情:“我上初中的时候在将台中学,那时候就有复旦大学的研究生老师教我。现在我到王民中学教书,和复旦的研究生老师们成为同事,特别高兴!”父母外出打工,弟弟妹妹尚幼,大姐撑起了整个家。现在,教室里破旧的木桌木凳变成了崭新的桌椅,昏黄的灯光、看不清的黑板变成了多媒体。但不变的是复旦人的那份热情,那份热衷于支教事业的“山海情”!

22年间,教授学生超2万,近20万课时

作为最早响应团中央、教育部组建研究生支教团的高校之一,复旦青年学子从1999年起开始奔赴宁夏西海固地区的西吉县开展支教扶贫工作。22年来,248人次、247名复旦研究生支教团队员坚守西海固从未改变。支教队员围绕扶贫中心点,以“扶贫先扶智,扶贫必扶志”为工作纲领开展支教工作。22年间,队员们教授学生人数累计超过20000人,总课时量近20万课时。支教队还依托复旦大学平台,广集社会资源,支援支教地发展。22年来,支教团累计为服务地学校募集爱心物资及基建援助超1000万元,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教育教学基本物资和设施的缺乏。支教团还牵头设立各类奖助学金,平均每年都有近200人次受到各类资助,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助力学生实现梦想。这一场饱含“山海情”的接力像雨水下在干旱的土地上,润物细无声地改变着当地的样貌,书写着属于他们的支教故事。


移动电话
课程介绍
学校位置
在线咨询